按:感觉不剧透没法写。趁现在还能回想起一些情节,还是写下来吧。

昨晚看了部老片,叫『偷自行车的人』。马克这部片的原因是微博上好多人列成了自己的影史 top 10,正好放假,就看了。我打 5 颗星。

稍微百度下: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语: Ladri di biciclette)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的电影。它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影片情节简练,笔触细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片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曾获得 1949 年第 22 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 6 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国影片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1958 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评为电影史上 12 部最佳影片之一。

imageimage
『偷自行车的人』海报

故事情节很简单,在战后罗马,男主丢了一辆对整个家庭很重要的自行车(丢车=失业),大部分篇幅在讲男主和孩子如何绝望地在全罗马城寻找着这辆车。看的时候总觉得好像也曾发生在自己身上。小时候丢了什么玩意,好像是放学回家路上把钥匙丢了,被我妈撵着满大街找,一把鼻涕一把泪。又丢了新买的足球,也是满大街的找,挨家挨户的问,还贴寻物启事。整个院子都知道我丢了个足球,可怜兮兮的,想想好心酸。。。

确实,这部片子没有明确的好人与坏人。穷人随时可以被那种绝望的心情分分钟变成坏人,就像影片结尾一样。大概这样的描写,才体现了真实的人吧。没办法,在悲剧的大环境下,100% 善良的人没法生存。

有个很感慨的点,他家男孩小小年纪,太成熟了。孩子出门前,会特意帮妹妹的窗户合严。孩子夜里帮父亲仔细地擦车,时不时的吐槽卖车人把车盒子撞了个坑。车子丢了,孩子能准确报出车的牌子、铭牌号,而这些他爸却不知道。

父亲与孩子找车途中一度绝望,父亲说(大意):妈蛋不找了,咱们去吃好吃的,然后喝个一醉方休。父亲问,我们去吃披萨,拉丝面包好不好,孩子拼命点头。只有这时,孩子才露出期待的笑容,像个孩子一样。

父亲和孩子边吃边盘算着,如果这辆车没丢,整个家庭的生活将会有多大的改善。算完之后,孩子说,还是去找吧。又变成理性的大人了。

较之孩子,父亲反而显得有点幼稚。他会去求神婆指点哪里可以找到丢的自行车;会自暴自弃的不着车了(被孩子拉回来);会在恼羞成怒的时候打孩子;也会在孩子面前充当高大伟岸的父亲角色,尽管十分无力。

影片的结尾是最令人痛心的。父亲踌躇在街头,时不时远远打量一辆路边的自行车,巨大的心理斗争。观众这时候都知道要发生什么了,悲痛。父亲来回走,突然停住,显然已打定主意。给孩子塞了一笔公交钱,急躁的让他赶紧先回家。然而大悲剧是,孩子没赶上那趟公交,于是亲眼目睹了高大父亲形象的崩塌。父亲被人群追打,孩子满脸恐惧,带着泪水叫着爸爸。钻进人群中,紧紧拉着父亲的手。(题外话,边写边回想电影里的片段,写到这里已经难过死了)。

他们把它叫做 neo-re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