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管理,从美国放松对航空业管制之后发展而来,30 多年历史。1978 年以前,美国政府对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舱位,价格,市场准入等有极大的限制。一切都是固定的价格,固定的航线,固定的服务,没有收益管理可言。取消管制以后,各个航空公司有了自主权,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起来。

大航空公司面临廉价航空的冲击。票价已经下跌到使大航空无法盈利的地步,而廉价航空,反而因为较低的运营成本游刃有余。American Airlines 在 80 年代,因为廉航 People Express 的出现一度岌岌可危,却在几年内因为运用了收益管理理念起死回生,并把 People Express 逼到破产。

起初的收益管理很简单,座位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服务与限制条件。同一趟航班,既有廉价机票可以与 People Express 竞争,亦有较高收益的机票让 American 保持盈利。

这一战,是收益管理的开端。现在,各家航司均有专门的收益管理部门,可以说收益管理已经成为决定航司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而后,始于航空业,收益管理也逐渐辐射至酒店,租车,游轮,货运,制造等行业。

收益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 sell a product to the right customer, at the right time, and at the right price. 如何正确的定价,如何正确的划分顾客群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卖出,让收益最大化,并不简单。

本文其实是我的个人学习笔记。看了书上的理论,体验了一线公司的收益管理实践,再复述一遍学到的东西, 你等于...... 你也有责任吧 知识就变成了自己的。

接下来,以航空业为背景,从 single resource model 出发,延伸到 network model。

对航空业来说,资源(resource)是每个航程(flight leg,简称 leg)上的座位。这些座位有什么特点?一旦排定一趟航班,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沉没了,几乎不会因为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影响到这趟航班的成本。也就是每个座位的边际成本为 0。以它为基础,座位卖到多少钱都是收益。另外,一旦过了出发日还没有卖出,座位便没有了售卖的意义。

机票价格,常常看到在不停地浮动,其背后的定价并不是因为这些价格被改变了,而是由航司是否选择开放某个价位的舱位决定的。在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给舱位定价,往往是战略级的决策,一旦确定,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不变。而决定舱位的供应,则是日常的战术级决策。

假设某个 leg 总共 CC 个座位。有三个票价等级(如 Y,M,Q 舱),从高到低分别命名为 1,2,3。每个舱位对应的预定容量(booking limit)分别命名为 $b_1, b_2, b_3$. 舱位的划分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各个舱位互不重叠 (partitioned),即 $b_1+b_2+b_3=C$. 第二种,所有的低舱位都嵌入式地向上开放 (nested),高仓位的 booking limit 一定会至少包含比它低的舱位的 booking limit。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杜绝了高舱位没得卖,赶走了对应的顾客,反而低舱位剩下一堆座位的弊端。Nested booking 下,$b_1=C$, $b_1 \geq b_2 \geq b_3$. 现在应该没有哪家航司还在用 partitioned 方法。由此可见,每个舱位的座位数可以上下浮动,并无定数。对应的,每个舱位还可以定义出一个 protection level,意即有多少座位是『保护』给该舱位及其以上舱位售卖的。将变量分别命名为 $y_1, y_2, y_3$. 显然有 $b_i+y_{i-1}=C$.

Booking limit 和 protection level 是一组基于舱位数量的控制手段,控制了它们就可以控制舱位的供应。根据模型的不同,后文还会介绍另一种基于价格的控制手段,bid price。

下一篇,将会介绍 single resource models, 也就是如何优化一个单独的 leg 的收益。